王亚飞教授、朱卫国教授等人在红光TADF-OLED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发布时间: 2025-04-16 已浏览: 10 次 |
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因其无需重金属原子即可同时利用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发光,已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这类材料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最低单线态与三线态激发态之间存在较小能隙差(ΔEST),使三线态激子可通过反向系间窜越机制高效转化为辐射单线态激子,从而使其理论内量子效率达100%。根据能隙定律,随着带隙减小,非辐射跃迁过程急剧增加,这严重制约发光器件的性能。因此,开发高效率红光TADF材料仍面临重大挑战。 常州大学王亚飞教授、朱卫国教授等人联合韩国成均馆大学Jun Yeob Lee教授团队以叔丁基二苯胺为给体单元、芘并吡嗪衍生物为电子受体,制备了一种不对称的芘并吡嗪衍生物(PBCNT,图1)红色TADF材料。该材料在甲苯溶液中呈现出峰值波长为664 nm的强红光发射,其单重态-三重态能级差(ΔEST)仅为0.04 eV,并在固态下表现出显著的TADF特性。研究人员采用多重共振TADF分子作为主体材料,实现了高效率溶液加工型TADF-OLED,并获得了28.5%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这一突破得益于主体-客体材料间有效的Förster能量转移、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及高比例水平取向发光偶极的客体材料。本研究为突破“能隙定律”限制开发高效红光TADF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图1. a) 分子设计思路;b) 单晶结构 相关成果以题为《High-Performance Solution Processable Red TADF-OLED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28% Using a Multi-Resonance Emitter Host》发表于材料科学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小龙、华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赖晓翼为共同第一作者,常州大学王亚飞教授、朱卫国教授及韩国成均馆大学Jun Yeob Le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500690 一审/朱梦冰 二审/熊慧琴 三审/王亚飞 |
Copyright © 2004-2017 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科教城常州大学武进校区东区材料楼Tel:0519-86330095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