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苏旭平 教授

 

    苏旭平,男,19614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金属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博士学位。19999月至20019月在多伦多大学冶金材料系作为访问研究,200310月至20042月在法国蒙特伯利大学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室访问研究。2005牵头申报湘潭大学材料学博士点获批,任学位点负责人。2007年任湖南省材料设计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至今在常州大学工作,任“现代热镀锌关键技术”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和先进金属材料常州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苏旭平长期从事材料界面反应热力学、热镀锌、材料热力学及材料设计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厅级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6项,横向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98篇论文被SCI收录,论文被SCI引用648次。主讲的本科生《工程材料》为湖南省精品课程,指导的博士生学位论文被评为2007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任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 2010年江苏省双创人才,2013年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

  

学术带头人:陈智栋 教授

 

    陈智栋,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至1997年在日本国立高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获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博士学位。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获日本文部科学省奖学金。2000年至2002年期间在日本大阪表面研究所工作,2002年至今工作于常州大学,任材料学院院长“应用电化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化学修饰电极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及电子元器件的表面处理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主持了日本文部科学技术省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了江苏省科技厅项目3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和常州市科技局等项目。获得省部级奖2项。从2011年至今,共发表论文近68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49篇,指导的硕士生获2011年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目前专利公开34项,获授权专利7项。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Electrochemical Acta等邀请为审稿专家,《电镀与精饰》、《江苏表面工程》等杂志的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任中国电子电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分析测试学会理事。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宋仁国 教授

 

   宋仁国,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基金研究奖学金(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日本科技厅研究奖学金(STA fellowship)获得者,The Open Corrosion JournalRecent patents on Corrosion Science, ISRN(International Scholarly Research Network) Corrosion国际期刊编委,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环境敏感断裂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双创人才,常州市龙城英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人事部留学回国择优资助项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研协作项目、日本科技厅和欧盟等项目30余项。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属腐蚀与防护、环境敏感断裂、纳米表面技术、计算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积极评价,国际著名期刊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Electrochemical Acta等邀请为审稿专家,国内多家重要核心期刊如《中国科学》、《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激光》等邀请为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已在Acta Materialia、《金属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99篇,SCI他人引用200余次。国内核心期刊被引用500余次。目前已经授权发明专利4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