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特色
当前位置: 首页  品牌特色

专业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经过多年来的建设,通过不断总结提高与深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目标,即依托材料学省级重点学科的发展,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为江苏省的石化、高分子材料和相关产业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高分子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产业中的技术人才。根据专业办学思路,适时调整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育模式,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即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科学化通识教育平台,夯实及拓展专业基础,强化学科交叉;加强基础科学实验技能训练,加强工程实践实习综合训练;优化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与加强质量监控,丰富与充实第二课堂;特色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巩固专业思想;制度化的假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技能竞赛、科技作品大赛、导师制制度、毕业环节双选等创新实践活动,形成了环环紧扣的工程应用型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案更适合当前生源的情况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变化,以及招生过程中我院对生源考试科目没有任何限制的实际情况,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点针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有效合并与调整,取消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相应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这种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培养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使其尽早了解相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及早为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更好地达到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的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工程素质等方面锻炼机会多了,能力明显提高

2.课程设置突出专业“工程应用”的特点

本专业毕业学生主要侧重于高分子材料应用研究,解决一系列化工、材料等领域的重要成型加工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中突出“工程应用”的特点,增设了《高分子材料成型设备》课程,并在原有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等与材料成型加工相关课程中增加了更适应市场的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调向相关学科的渗透教学,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整合专业实验,增设《制膜工艺实验》课程的教学,提高大学生成型加工基本实验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稳定实践环节学分比例,突出大工程观教育的地位

制定各年级专业培养方案时,尽管专业总学时(学分)不断缩减,但各年级实践学时(学分)总数和每学年的分布情况相对比较稳定,保持在22%,例如从2007年以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近四年来的平均总学分为189.75,实践环节平均学分为41.5,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平均值为21.87%。下表是近四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学分分布情况(见表):

近四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学分比及学年分布情况

年级

总学分数

实践环节学分数

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实践环节学分学年分布

课外

07

199

43.5

21.86

3.5

3

2

25

10

08

200

43.5

21.75

3.5

3

2

25

10

09

180

39.5

21.94

3.5

2

2

27

5

10

180

39.5

21.94

3.5

2

2

27

5

平均

189.75

41.5

21.87

3.5

2.5

2

26

7.5

 

4.将实验中心建成学生综合性实习、实验、实训、创新研究与开发的综合基地,保障了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

实验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从建设思念、运行机制、教学内容、实验管理、实验设备和实验队伍六个方面入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通过资源优化整合,构建了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三层次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在管理上,通过“工程中心”直接建设与管理,形成网络化、开放化的实验中心管理模式。中心实验设备先进,建立了能适应多学科教学需要的现代化工实验实训综合教学平台。吸收、引进动手能力强、学历职称层次高的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组建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教学与管理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

5.多种形式第二课堂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采取教授(博士)论坛、成功企业家论坛、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以及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将参加学术报告(讲座)的次数计入学生的学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术报告(讲座),增强对专业的认知兴趣。以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通过立项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实验技能大赛和考工定级为契机,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以导师制和科技作品竞赛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指导,强化专业实验模块教育,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以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论文(设计)的双选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检验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