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验室介绍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重点实验室主任

蒋必彪,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1989年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36月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至今工作于常州大学。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的负责人。2次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1次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牵头申报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殊需求博士人才计划获批。

长期从事复杂结构聚合物简易合成方法和应用研究:由简单的聚合体系组成、实现了结构复杂的支化聚合物简易合成方法-常规自由基本体聚合,并在聚合物改性中取得应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0项。在Macromolecules,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 Polymer Chemistry和高分子学报等高分子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80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5件,美国专利授权1件,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3篇。

对双烯为支化单体合成乙烯基支化聚合物的全程支化发展机理进行了定量研究:证明反应初期即有初级链之间的偶联形成支化分子;有限的悬垂双键含量是初级链残留并导致聚合物分子量低和分布宽的原因-找到了控制支化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依据及途径:Macromolecules, 2009, 42(16): 5976-5982。单体和双烯支化单体间的相互作用将加快支化进程;但是,即使像苯乙烯-双马来酰亚胺存在电荷转移络合物效应体系,支化分子间的偶联也全程存在,由此澄清(Clarify)并确证得到的聚合物并非单一星状聚合物,而是星状和无规支化聚合物的混合物:Polymer Chemistry, 2013, 4(11): 3204-3211Highlighted on the Back Cover。在支化聚合物自组装研究中,首次得到了独特的四棱柱组装体: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 2014, 35(3): 330-336

率先设计合成了含有链转移巯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型链转移剂单体,实现常规自由基聚合合成支化聚合物:Macromolecules, 2012, 45(10): 4092-4100。利用乳液聚合独特的聚合反应机理,以链转移剂单体存在下的乳液聚合合成了分子量分布相对较窄的高分子量支化聚合物:Polymer Chemistry, 2014, 5(6): 1863-1873, Highlighted on the Front Cover。合成了只能进行常规自由基聚合的醋酸乙烯酯单体的支化聚合物:Polymer Chemistry, 2014, 5(10): 3326-3334, Highlighted on the Back Cover。为了解决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带来的成本、后处理和聚合物纯度等问题,设计了含有过氧键的引发剂单体、由常规自由基本体聚合合成了分子量分布相对较窄的高分子量支化聚合物,获美国授权专利1件。

在几乎不损失材料力学性能的前提下,以合成的支化聚合物显著降低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碳酸酯等难于成型加工聚合物的熔体粘度,实现了高分子材料低能耗成型加工方法: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李锦春,男,硕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化学纤维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到常州大学工作。2000年被遴选为江苏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08年被聘为江苏省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0年被评为第十届常州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机理2新型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机理3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在3D打印领域的应用。在镁铝基阻燃剂、磷氮结构阻燃剂阻燃聚烯烃材料的研究领域,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以及产学研前瞻项目、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累计达到20余项,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包括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累计达到40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达到40余篇,为开辟环保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刘春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常州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废旧橡胶绿色回收工艺技术及应用、尼龙高温热氧老化、粉末成形加工技术、新型复合材料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江苏省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市级工业支撑项目6项,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20余项,以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中国石油化学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次、常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以及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13年《高拉伸混沌混合技术及装备及其在高填充复合材料生产中的应用》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专长于复合材料及加工应用研究、特种高分子新材料研发、成型加工工艺等的研究。

技术负责人

朱卫国,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获理学学士学位(湘潭大学),200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四川大学),2002年师从曹镛院士在华南理工大学光电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遴选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1批人选,2005年获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在英国Sheffield大学访问学习,2013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2015年,先后在湘潭大学技术科学研究所、化学学院、研究生院工作,曾任湘潭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环境友好化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光电与超分子功能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负责人,先进能量储存转换材料与分子器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201512月作为领军人才引进到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其分子器件的性能研究。近年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和省市联合基金2项。在有机/聚合物光伏材料及其溶液加工型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有机近红外发光材料及其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液晶偏振磷光材料、单分子有机电致白光材料及其聚合物白光器件、三基色有机电致白光材料及其聚合物发光器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Macromolecul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hemical CommunicationMacromolecule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学术论文117篇(其中SCI收录、排名第一或通讯联系人的80篇,4篇论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排名第1)、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排名第9)、中国发明专利10(排名第1)。获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排名第1),被授予湘潭大学2009-2012学年教学优秀教师称号,已培养博士7人,硕士42人。研究生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宝钢优秀研究生奖1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人、湘潭大学研究生校长奖-特等奖5人、优秀奖2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7人。